世界衛生組織將憂鬱症列為危及人類健康的第五大疾病,研究顯示,

罹患度憂鬱症卻沒有接受治療的人,15%的患者最後會走上絕路。 

出現憂鬱症狀時,初期可以服用抗憂鬱症藥物,

結合心理諮商,通常效果不錯。

另一種方式,就是電擊痙攣治療,雖然療效好,

但是副作用是患者在接受電擊之後,初期兩三天會產生健忘症。

最新的方法是強力腦部磁場療法,

在某些患者身上,效果和電擊療法一樣好,

而且沒有健忘的後遺症,但是這種療法還處於研究實驗階段。

過去因為神經基礎醫學尚未發展,醫師在臨床上面對病患的症狀時,

因為不了解這些症狀的生理機轉,

往往把原因歸入心理因素等似是而非的因素,當然治療效果有限。

近年來由於神經傳導物質相關的作用機轉

已經可以清楚解釋這些疾病的問題了,

所以治療方式及效果已有大幅進展。

 

長期壓力會對身體造成各系統的影響,

包括:胃潰瘍、氣喘發作、內分泌失調、免疫力降低,

當然神經系統也不會例外,這些都無關心理因素。

神經系統開始失調,

呈現的症狀初期大都以自律神經系統症狀為主,

包括胸悶、心悸、焦慮、失眠、

耳鳴、眩暈、頭痛、腸胃功能失調等,

如未妥善處理治療,可能會症狀越來越多,

進而誘發更多焦慮及憂鬱的症狀,

最後許多病人都被歸入憂鬱症的行列。

 

時下憂鬱症的診斷十分浮濫,民眾不斷被灌輸訊息,

幾乎每個年齡層都與憂鬱症有關。

越多人被冠上這個病名,

就越多人會求診並服用抗憂鬱藥物,

但是抗憂鬱藥物的治療成效不彰,而且副作用很多,

幾乎病人都需要長期靠抗焦慮、抗憂鬱藥物控制,

不知道哪一天才能治好。  臨床上發現身體與心理是一體的兩面,

 

久病就會影響心理,

同樣心理不健康也會產生身體的疾病,

兩者之間就是透過自律神經系統互相影響的。

慢性焦慮憂鬱病人就是掉入這種惡性循環,

身體越不舒服就越焦慮憂鬱,

越焦慮憂鬱時身體的症狀就越厲害。

要根本治療這些問題,

除了了解這些自律神經的分佈及其功能外,

更要了解自律神經系統的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與功能。

當自律神經功能失調時,

只有調整恢復神經傳導物質活性相關的作用,

才能恢復自律神經的正常功能。

因為各種神經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,

 

也具有恢復自行穩定運作的能力,

所以治療自律神經疾病,

除了使用症狀治療的藥物或各種神經調節治療外,

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也必須詳加探討並加以導正,

如此就可以獲得根本的治療。

 

相應神經調節療法(逆行性神經療法)

是在完全了解神經的調節機制後,

採用以神經調節神經的原理,配合神經電學儀器檢查,

找出每個人不同的問題癥結點,予以徹底解決,

來同步治療身體與心理的問題,

因此對於各種焦慮、憂鬱與自律神經失調都有顯著的效果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ina1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